跳转到主要内容

展望理论

“展望理论”(Prospect Theory)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,由丹尼尔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和阿莫斯·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于1979年提出,旨在修正传统经济学中“人是完全理性的,决策基于‘期望效用最大化’”的假设。它通过大量实验证明:人们在做风险决策时,并非基于“绝对收益/损失”,而是基于“相对于某个参照点的主观感受”,且对“损失”的敏感度远高于对“收益”的敏感度——简单说,人不是“理性计算器”,而是“凭感受做决策的普通人”。

一、核心逻辑:推翻“理性人假设”,揭示真实决策规律

传统经济学的“期望效用理论”认为,人会像解数学题一样,计算每个选项的“期望收益”(如“有50%概率赚100元,期望收益=50元”),然后选择期望收益最高的选项。但展望理论发现,真实决策完全不是这样——人们的判断会被“主观感受”扭曲,核心体现在三个突破性发现:

1. 决策基于“参照点”,而非“绝对结果”(参照点依赖)

人们判断“赚了还是亏了”,不是看绝对金额,而是看“相对于某个参照点的差异”。这个参照点可以是“初始状态”(如本金)、“预期目标”(如目标收益)或“他人结果”(如别人的收益),参照点不同,决策完全不同。

  • 例子
    • 情况1:你原本预期工资涨500元,结果涨了300元——你会觉得“亏了”(因为低于参照点500元);
    • 情况2:你原本预期工资不涨,结果涨了300元——你会觉得“赚了”(因为高于参照点0元);
    • 同样是“涨300元”,只因参照点不同,感受和决策(如对工作的满意度)完全相反。
  • 金融市场应用:投资者判断“股票是否赚钱”,常以“买入价”为参照点——股价高于买入价(收益)就开心,低于买入价(损失)就痛苦,哪怕股价仍高于市场平均估值(绝对收益为正),也会因“低于买入价”而不愿卖出(这正是“处置效应”的理论根源)。

2. 对“损失”的痛苦感,远大于对“收益”的愉悦感(损失厌恶)

这是展望理论最核心的发现:相同金额的损失和收益,损失带来的心理痛苦是收益带来的愉悦感的2-2.5倍——用公式表达就是:U(-x) ≈ -2U(x)(U代表主观效用,x代表金额)。

  • 经典实验
    实验者让被试选择:
    • A选项:100%概率赚100元;
    • B选项:50%概率赚200元,50%概率赚0元。
      多数人选A(尽管A和B的期望收益都是100元,人们不愿承担“可能赚0元”的风险);
      若调整选项:
    • C选项:100%概率亏100元;
    • D选项:50%概率亏200元,50%概率亏0元。
      多数人选D(尽管C和D的期望损失都是100元,人们宁愿赌“可能亏0元”,也不愿接受“确定亏100元”的痛苦)。
  • 生活/金融案例
    • 丢100元的痛苦,需要捡200元才能弥补;
    • 股票亏1万元带来的焦虑,需要赚2万元才能缓解—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“套牢时不愿割肉”(怕确认损失),“盈利时急于落袋”(怕收益回吐变成损失)。

3. 对“收益”敏感递减,对“损失”也敏感递减(敏感度递减)

随着收益或损失的金额增大,人们的主观感受会“越来越迟钝”——即“小额收益/损失的感受更强烈,大额的感受边际递减”。

  • 例子
    • 收益端:赚100元时很开心,赚1100元时的开心感,远不是“赚100元的11倍”(更接近“赚100元的2-3倍”);
    • 损失端:亏100元时很痛苦,亏1100元时的痛苦感,也不是“亏100元的11倍”(同样边际递减)。
  • 曲线特征:这种“敏感度递减”会让决策的“价值函数曲线”呈现“S型”——收益端是“ concave 凹曲线”(递增但斜率越来越小),损失端是“ convex 凸曲线”(递减但斜率越来越小),且损失端的斜率更陡(对应损失厌恶)。

二、展望理论的“价值函数曲线”:一张图看懂决策逻辑

展望理论用“价值函数”(Value Function)直观呈现人们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结果的关系,曲线形状如下(核心特征已标注):

          价值(主观感受)
            ↑
            |        收益端(凹曲线:敏感度递减)
            |       /
            |      /
            |     /
            |    /
            |   /
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|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参照点(通常是0,或买入价、预期目标)
            |  /
            | / 
            |/  损失端(凸曲线:敏感度递减,且斜率更陡)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↓
          结果(客观收益/损失)
  • 关键解读
    1. 参照点是曲线的原点,所有判断围绕参照点展开;
    2. 收益端:随着收益增加,主观愉悦感上升,但增速越来越慢(比如赚1000元比赚100元开心,但不是10倍开心);
    3. 损失端:随着损失增加,主观痛苦感上升,但增速也越来越慢(亏1000元比亏100元痛苦,但不是10倍痛苦);
    4. 损失端的曲线更陡:相同金额下,损失的痛苦>收益的愉悦(比如亏100元的痛苦,需要赚200元才能抵消)。

三、展望理论的两个决策阶段:编辑阶段 → 评估阶段

人们做风险决策时,会分两步走,这进一步解释了“主观感受如何影响选择”:

1. 第一步:编辑阶段(Edit Phase)——设定参照点,简化信息

在这个阶段,人们会主动“加工信息”,而非直接计算期望效用:

  • 设定参照点:比如“以买入价为参照点判断盈亏”“以同事工资为参照点判断自己的薪资高低”;

  • 简化选项:比如合并相似结果(“赚101元”和“赚99元”都简化为“赚100元”)、剔除无关信息(忽略小概率事件);

  • 框架效应(Framing Effect):同一问题的表述方式(框架)不同,会改变参照点,进而改变选择——这是编辑阶段最核心的影响因素。

  • 框架效应例子(经典“亚洲疾病问题”):
    假设亚洲爆发一种疾病,预计会死600人,有两种应对方案:

    • 收益框架(强调“能救多少人”):
      A:100%概率救200人;
      B:1/3概率救600人,2/3概率救0人。
      多数人选A(风险厌恶,不愿赌“可能救0人”);
    • 损失框架(强调“会死多少人”):
      C:100%概率死400人;
      D:1/3概率死0人,2/3概率死600人。
      多数人选D(风险偏好,宁愿赌“可能死0人”,也不愿接受“确定死400人”);
    • 本质:A和C、B和D的客观结果完全相同,但“收益框架”让参照点变成“救0人”(赚人命),“损失框架”让参照点变成“死0人”(亏人命),最终导致选择反转——这就是“框架效应”的威力,也是展望理论的重要延伸。

2. 第二步:评估阶段(Evaluation Phase)——计算主观价值,选择最优

在编辑阶段设定好参照点和简化选项后,人们会用“价值函数”计算每个选项的“主观价值”,然后选择主观价值最高的选项:

  • 主观价值 = 概率权重(人们对概率的主观感受,非客观概率) × 结果价值(基于价值函数的主观感受);
  • 补充:概率权重偏差:人们对“小概率事件”会过度重视(比如买彩票时觉得“中大奖概率低但有可能,值得买”),对“大概率事件”会过度轻视(比如觉得“99%概率赚100元,和100%概率赚99元差不多”)——这进一步加剧了决策的非理性(比如为小概率的高收益冒险,或为规避小概率的损失过度保守)。

四、展望理论的典型应用场景:解释生活与金融中的“非理性行为”

展望理论能完美解释很多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“反常现象”,以下是最常见的场景:

1. 金融市场:处置效应、追涨杀跌、赌徒谬误

  • 处置效应:投资者赚了钱急于卖出(落袋为安,避免收益变损失),亏了钱不愿割肉(避免确认损失)——核心是“损失厌恶”和“以买入价为参照点”;
  • 追涨杀跌:股价上涨时(收益端),因“敏感度递减”,觉得“还能涨更多”,盲目追高;股价下跌时(损失端),因“损失厌恶”,害怕“亏更多”,恐慌割肉;
  • 小概率赌博:投资者愿意买“妖股”“彩票式股票”(小概率暴涨,大概率暴跌)——因“概率权重偏差”,过度重视小概率的高收益,忽视大概率的损失。

2. 消费决策:优惠券、定价策略、退款感受

  • 优惠券的魔力:“满100减20”比“直接卖80元”更吸引人——因为“满100减20”的参照点是“100元”(觉得“省了20元”,是收益),而“80元”的参照点是“0元”(觉得“花了80元”,是损失);
  • 9.9元定价:“9.9元”比“10元”卖得好——因参照点是“10元整数”,“9.9元”被视为“低于参照点,赚了0.1元”,主观感受更划算;
  • 退款的愉悦:退货收到退款时,比直接少花同样金额更开心——因“退款”的参照点是“已花出去的钱”(觉得“找回了损失”),而“少花钱”的参照点是“0元”(觉得“正常消费”),前者的主观价值更高。

3. 日常决策:风险态度反转、目标设定

  • 风险态度反转:面对收益时保守(比如“确定赚100元”比“50%赚200元”更吸引人),面对损失时冒险(比如“50%亏200元”比“确定亏100元”更吸引人)——这是“损失厌恶”和“价值函数曲线”共同作用的结果;
  • 目标设定的影响:员工若设定“月销10万”的目标,当月销9万时(低于参照点),会觉得“没完成任务,是损失”,愿意加班冲刺;当月销11万时(高于参照点),会觉得“超额完成,是收益”,倾向于放松——参照点(目标)直接影响工作动力。

五、展望理论 vs 传统期望效用理论:核心区别

为了更清晰理解展望理论的突破性,可通过表格对比两者的核心差异:

对比维度 传统期望效用理论(理性人假设) 展望理论(真实人假设)
决策依据 绝对收益/损失的“客观期望效用” 相对于“参照点”的“主观价值”
风险态度 固定不变(如风险厌恶者永远厌恶风险) 随参照点和框架变化(收益时保守,损失时冒险)
对收益/损失的敏感度 对称(相同金额的收益和损失,效用绝对值相等) 不对称(损失的痛苦是收益愉悦的2-2.5倍)
概率处理 按客观概率计算(如50%就是0.5) 按主观概率权重(小概率过度重视,大概率过度轻视)
核心结论 人会选择“期望效用最大化”的选项 人会选择“主观价值最大化”的选项

六、总结:展望理论的价值——理解“人”的决策本质

展望理论的革命性,不在于提出复杂的数学模型,而在于它“还原了人的本来面目”——承认人有情绪、有偏见、会被主观感受影响,而非冰冷的理性计算器。它的核心价值在于:

  1. 解释了大量“非理性行为”:从金融市场的处置效应、追涨杀跌,到消费中的优惠券偏好,再到日常的风险态度反转,都能通过“参照点依赖”“损失厌恶”“敏感度递减”找到答案;
  2. 指导实际决策:商家可通过“框架效应”设计营销方案(如用“满减”替代“打折”),投资者可通过“明确参照点”避免情绪化操作(如用“行业估值”替代“买入价”判断盈亏),个人可通过“调整框架”改变心态(如将“减肥失败”视为“进步中的调整”,而非“损失”)。

简言之,展望理论不仅是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,更是我们理解自己、他人乃至市场的“认知工具”——只有先承认“人是非理性的”,才能更理性地应对真实世界的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