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级搜索
搜索结果
共找到了51个结果
锚定效应
“锚定效应”(Anchoring Effect)是行为经济学中最经典的认知偏差之一,由丹尼尔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和阿莫斯·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于1974年提出。它描述了一种普遍的思维现象:人们在做判断时,会过度依赖最初接触到的“初始信息”(这个信息被称为“锚点”),就像船被锚固定住一样,后续的判断会围绕这个锚点进行调整,且调整往往不充分,最终导致判断偏离理性。 简单说,锚定效应的核心是“先入为主”——第一个进入你大脑的信息,会悄悄“定”住你的判断方向,哪怕这个信息本身毫无意义或...
同化误差
“同化误差”(Assimilation Bias/Error)是认知心理学与数据科学领域共有的概念,核心是指:新信息、新数据或新判断被“已有认知框架、参照标准或过往经验”过度“改造”,导致其偏离真实属性,最终与原有框架趋同的偏差。 简单说,同化误差的本质是“用旧框架套新事物”——我们会不自觉地将新信息“塞进”已有的认知里,忽略新信息的独特性或真实性,让它变得“符合我们熟悉的逻辑”,从而产生判断或数据上的误差。 一、核心逻辑:“旧框架改造新信息”,导致偏差 无论是认知判断还是数据处理,同化误差的发生都遵循同一个逻辑链...
选择性接受
“选择性接受”(Selective Exposure)是认知心理学中描述“信息筛选行为”的核心偏差,指人们在获取信息时,会主动选择、关注、接受那些与自己既有观点、态度、价值观一致的信息,同时刻意忽略、回避甚至拒绝那些与自己认知冲突的信息。 简单说,选择性接受的本质是“只听自己想听的,只看自己想看的”——大脑会主动为你“过滤掉反对声音”,让你沉浸在“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环境”中,本质是为了避免“认知冲突带来的心理不适”。 一、核心逻辑:为了“避免认知失调”,主动筛选信息 选择性接受的背后,是心理学中的“认知失调理论”(...
过度自信行为
“过度自信行为”(Overconfidence Bias/Behavior)是行为经济学与认知心理学中最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,指人们在决策或判断时,会系统性地高估自身的能力、知识水平或判断准确性,同时低估任务难度、风险或不确定性的行为倾向。 简单说,过度自信不是“自信”的合理放大,而是“认知与现实的脱节”——你觉得自己“能做到”“能判断对”的程度,远超过你实际能做到的水平,本质是“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偏差”。 一、核心逻辑:“认知≠现实”,高估自己、低估风险 过度自信的核心矛盾在于“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不匹配”,具体体现...
后见之明偏误
“后见之明偏误”(Hindsight Bias)是认知心理学中描述“事后认知扭曲”的核心偏差,指事情发生后,人们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“事前对结果的预测能力”,或误以为“事件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很明显、必然会发生”,甚至会修改自己“事前的记忆”,让它与“事后结果”一致——简单说就是“事后诸葛亮”,本质是大脑对“过去认知”的重构与美化。 一、核心逻辑:“事后结果”改写“事前记忆” 后见之明偏误的核心矛盾在于“事前的不确定性”与“事后的确定性”之间的认知扭曲: 事件发生前:人们对结果的预测往往是模糊、不确定的(比如“这场比赛...
确认偏误
“确认偏误”(Confirmation Bias)是认知心理学中最顽固的信息处理偏差之一,指人们在持有某个观点或信念后,会主动寻找、优先关注、过度解读那些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,同时刻意忽略、贬低甚至拒绝那些与自己观点矛盾的证据——简单说就是“先有结论,再找证据”,本质是大脑为了“强化既有认知”而进行的“选择性信息处理”。 确认偏误不是“被动接受信息”,而是“主动筛选和改造信息”,它会让你陷入“越相信什么,就越能看到什么”的认知闭环,最终不断强化最初的观点,哪怕这个观点本身是错的。 一、核心逻辑:“先有结论,再找证据...
适应性态度
“适应性态度”(Adaptive Attitude)是社会心理学与态度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,指个体为了更好地适应所处环境、实现特定目标或维持心理平衡,而根据外部情境变化(如人际互动、环境要求、目标调整)灵活调整自身态度、观点或行为倾向的心理过程。 简单说,适应性态度不是“固定不变的观点”,而是“随环境灵活调整的认知工具”——它的核心是“功能性”:态度的变化不是盲目跟风,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环境、解决问题或达成合理目标,本质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“动态平衡策略”。 一、核心逻辑:“环境需求→态度调整→适应目标” 适应性态度的...
社会比较
“社会比较”(Social Comparison)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,由心理学家利昂·费斯廷格(Leon Festinger)于1954年提出。它指个体在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的情况下,通过将自己的能力、观点、地位、成就或生活状态与他人进行对比,来认识自己、评估自身价值或调整行为的心理过程。 简单说,社会比较的本质是“通过他人这面‘镜子’看自己”——我们很难孤立地判断“自己过得好不好”“能力强不强”,必须借助与他人的对比,才能形成对自我的清晰认知,本质是个体融入社会、定位自我的本能心理机制。 一、核心逻辑:为什么...
认知不协调
“认知不协调”(Cognitive Dissonance,也译“认知失调”)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“态度与行为矛盾”的核心理论,由心理学家利昂·费斯廷格(Leon Festinger)于1957年提出。它指当个体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、相互冲突的认知元素(如观点、态度、行为、信念)时,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焦虑、不适或紧张感——这种不适感会驱动个体主动调整认知或行为,以消除矛盾,恢复心理平衡。 简单说,认知不协调的本质是“言行不一”或“想法打架”带来的心理难受。比如“你知道吸烟有害健康”(认知1),但“你依然在吸烟”(...
自我防卫功能
“自我防卫功能”(Ego Defense Mechanisms)是精神分析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,由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首次提出,后经女儿安娜·弗洛伊德(Anna Freud)完善。它指个体的“自我”(Ego,人格中负责平衡现实、道德与本能需求的部分)为了应对由“本我冲动”“超我道德批判”或“现实压力”引发的焦虑、痛苦或心理冲突,而无意识启动的、旨在保护自我、维持心理平衡的心理策略。 简单说,自我防卫功能是心理的“安全阀”——当你遇到让你痛苦、焦虑或无法接受的事时(比如失败、被否定...
展望理论
“展望理论”(Prospect Theory)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,由丹尼尔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和阿莫斯·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于1979年提出,旨在修正传统经济学中“人是完全理性的,决策基于‘期望效用最大化’”的假设。它通过大量实验证明:人们在做风险决策时,并非基于“绝对收益/损失”,而是基于“相对于某个参照点的主观感受”,且对“损失”的敏感度远高于对“收益”的敏感度——简单说,人不是“理性计算器”,而是“凭感受做决策的普通人”。 一、核心逻辑:推翻“理性人假设”,揭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