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级搜索
搜索结果
共找到了51个结果
首板
连板
反包板
地天板
竞价涨停
早盘秒板
盘中涨停
尾盘偷袭
20250415:瞬间成交的大单
异动详情 全天一共有三笔约定交易 第一笔约2100手,价格17.66 第二笔约3800手,价格17.43 第三笔约5200手,价格17.40 全天交易一共7.09万手,最低价17.40 分析过程 当前个股,买卖盘挂单一般处于几十手到几百手之间。因此这几笔都是异动。 在没有挂单的情况下,这种巧合性几乎为零。所以只能是两者约定交易的情况。 所以存在三种情况: 主力对倒 主力接一次性大单的筹码 一次性大单接主力的筹码 主力对倒的目的是为了诱导市场,所以挂单是最主要的一步。因此这里可以排除主...
20250418:瞬间成交的大单
异动详情 一笔约定的交易,约4000手,以10.04的价格成交,也就是约 400万 分析过程 参考 关联内容 结论 有两种可能性 主力接一次性大单筹码🟩🟥 一次性大单接主力筹码(老鼠仓)🟥 复盘 关联内容 主力行为学:瞬间成交的大单
20250416:巨量扫单留下巨量托单然后被砸
异动详情 约2800手,价格为10.00 约6800手,价格为10.02,成交了800手,剩余6000手在买盘挂了两分钟 约6000手,价格为10.10 约8900手,价格为10.13 约3200手,价格为10.11 上面的所有记录过程都是单笔超级大单向上扫单,然后留下巨量挂单在买盘,有部分撤掉,再向上扫单,有些直接挂着,过了几分钟都被成交了。 当日大盘走势如下 分析过程 如此大的扫单来源,存在两种可能性。 一次性大单 主力 一次性大单 正常情...
试盘:反弹脉冲,跳价扫单留下巨量托单,然后被砸🟥
交易细节 正常挂单几百手,突然一笔扫单,向上扫了三个价位,同时在原来卖三价位留下了3000多手的挂单,卖三变成了买一。 过了一两分钟,该价位上的买单被几笔大单砸掉,然后挂单恢复正常。 以上情况出现多次。 特点 跳价扫单,留下巨量托单在买一 托单被砸,一般被砸的时候都是连续的卖单 重复多次 细节分析 分析内容 可能性: 一次性大单 主力 一次性大单 正常情况下,一次性大单是不可能这样操作的,如此巨量的买单,在向上扫单后,留在买一价位上的巨量托单,能起到一定的护盘作用,反而会减少抛单的存在,这样的情况下,剩下的...
20250410:大压单小接单
异动详情 中午休盘前 第二次,在临近收盘 结论 主力在洗盘,但是后续涨跌都有可能,大盘行情稳定,主力可能会发动行情。如果大盘当日出现明显的下跌甚至跳水,那么股价还是有可能会跳水的。 🟥🟩 复盘 关联内容 主力行为学:大压单小接单
拥堵的大接单🟥🟩
交易细节 某个股票,在某个时间段,卖盘上方都是几百手的挂单,而买盘确都是几千手,甚至过万手的挂单。 特点 卖盘都是小单,买盘都是大单,买盘挂单是卖盘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买盘大单可能会突然撤销 细节分析 如果是普通散户,在某个价位有大挂单的情况下,正常来说,如果特别想买,那么肯定会提高价位挂单,如果不着急买,那么应该会观察情况。虽然不排除有人会直接在大挂单的情况下继续往上挂,但是这种情况会比较少。所以这里首先排查是散户导致这样挂单的盘面。 如果是一次性大单的操作,那么正常来说,这种情况下,下方买单成交的可能性也会...
处置效应
概念 所谓处置效应,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,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、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,也就是所谓的‘出赢保亏’效应。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,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。 案例 假如投资者甲持有某只股票,买入价为每股10元,投资者乙持有同一只股票,买入价为每股20元。该股昨日收盘价为每股16元,今天跌到每股15元。请问:甲乙两位投资者,谁的感觉更差? 多数人会同意乙比甲的感觉更差。这是因为,投资者甲可能会将股价下跌看作收益的减少,而投资者乙会将下跌看作亏损的扩大。由于价值函数曲线对于亏损比收益更为...
20250616:巨量扫单,留下巨量买单然后撤销
异动详情 异动一 向上扫单,留下超级大买单在买盘中。盘中出现多次这种情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异动二 尾盘超级托单 结论 试盘:跳价扫单,留下巨量托单,最后撤销 复盘 20250618 涨停
试盘:跳价扫单,留下巨量托单,最后撤销
交易细节 正常挂单几百手,突然一笔扫单,向上扫了三个价位,成交了几百手,同时在原来卖三价位留下了9000多手的挂单,卖三变成了买一。 过了几分钟,该价位上的买单撤销,然后挂单恢复正常。 以上情况出现多次。 特点 细节分析 分析内容 大单可能性: 一次性大单 主力 可能性分析 一次性大单 正常情况下,一次性大单是不可能这样操作的,如此巨量的买单,在向上扫单后,留在买一价位上的巨量托单,能起到一定的护盘作用,反而会减少抛单的存在,这样的情况下,剩下的挂单基本是不太可能成交的。 不过也可能存在一种情况,就是一张急于完...
代表性效应
“代表性效应”(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)是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中的核心认知偏差之一,由丹尼尔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和阿莫斯·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。它描述了人们在判断某个事物的概率或属性时,过度依赖“事物与某个典型原型的相似程度”来做决策,而忽略了实际的统计数据(如基础概率、样本大小等),本质是一种“认知捷径”(思维偷懒)。 一、核心逻辑:用“相似性”代替“概率” 人们在判断时,会先在脑海中建立一个“典型原型”(比如“好学生...
错误共识效应
“错误共识效应”(False Consensus Effect)是另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,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观点、态度、价值观或行为模式在他人中的普遍性——简单说就是“误以为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”,觉得自己的选择、判断是“多数人的默认选项”,而忽视了观点的多样性。 这种偏差的核心是“自我中心的投射”:我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视角当作“基准”,默认他人会和自己持有相同的看法,甚至把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归为“少数特例”或“异常情况”。 一、核心逻辑:“我这么想,别人肯定也这么想” 错误共识效应的本质是认知上的“自我投射” —...
后悔理论
“后悔理论”(Regret Theory)是行为经济学领域解释“情绪如何影响决策”的核心理论,由经济学家肯尼斯·贝尔(Kenneth Bell)于1982年首次提出,后经大卫·卢姆斯(David Loomes)和罗伯特·萨格登(Robert Sugden)完善。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“人是完全理性的,仅基于‘结果效用’做决策”的假设,指出: 人们在做选择时,不仅会评估每个选项的“预期收益”,还会提前考虑“如果选择后发现其他选项更好,自己会有多后悔”——最终的决策目标,是在“最大化收益”和“最小化预期后悔”之间找平衡,甚...